安顺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介入科团队让肝硬化患者不再呕血

2024-04-20 10:13宣传科

 

     近日,安顺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介入科团队为一名51岁女性患者施行了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及曲张胃底静脉栓塞术,手术顺利,让肝硬化患者不再呕血。








患者张阿姨因肝硬化呕血200ml入住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期间再次呕血1次,量约100ml。完善急诊胃镜检查后显示:可食管与胃底部大量曲张静脉。结合患者既往有丙肝肝硬化病史,诊断: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接到感染性疾病科会诊通知后,我院神经内科/介入科医生刘安德立即联合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手术麻醉科组成肝硬化治疗MDT团队,对患者详细评估,为下步治疗开展讨论。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的情况,MDT团队考虑如用传统内镜打胶及内科保守治疗的方式,仍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情况,不适宜用于该患者




经过MDT团队反复讨论,一致决定为患者实施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及曲张胃底静脉栓塞术,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月6日,在手术麻醉科团队的通力配合下,神经内科/介入科团队为患者行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及曲张胃底静脉栓塞术,术中在DSA(一种血管造影技术)引导下,经皮穿刺颈内静脉,在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建立通道,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以此来缓解门脉高压状态,并且把曲张胃底静脉栓塞以防止消化道大出血,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择日恢复出院。


▲曲张胃底静脉栓塞前后对比、门脉通道建立


术后病人康复出院,家属赠送锦旗感谢医护人员




科普一下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者多种原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小叶形成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终末阶段。我国以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为主,代偿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失偿期以门静脉高压(portalhypertension)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腹液、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01

临床表现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急性出血时病人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和黑便,严重者出现性休克,死亡率为15%一20%。

(2)腹腔积液:肝硬化腹腔积液是腹腔内液体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素乱的结果,约60%的病1在确诊肝硬化后10年内出现程度不等的腹腔积液。大量腹腔积液使腹部畛隆,状如蛙腹,其委可导致脐疝等腹疝形成,抬高横膈或使其运动受限,出现呼吸困难和乏力。

(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在腹腔积液病人中的发病率为10%~30%。病情进展快者,腹痛明显、腹腔积液增长迅速、高热,严重者诱发肝性脑病,出现中毒性休克等。

(4)肝性脑病:轻者意识不清、性格改变、失眠,重者嗜睡、谵妄或昏迷

(5)门静脉血栓:因门静脉血流淤滞,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血检形成。在肝硬化病人中发病率为11%~20%,尤其是脾切除术后可高达25%以上。急性门静脉血栓可表现为突发腹痛,甚至出现急性肠坏死。

(6)肝肾综合征:病人肾脏无实质性病变,由于严重门静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使体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肾脏灌注不断下降。临床主要表现为少尿、无尿及氮质血症。

(7)肝肺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发绀和杵状指(趾),预后较差。慢性肝病病人具有严重低氧血症(PaO,<50mmHg)应疑诊;超声心动图造影阳性和肺泡动脉血氧梯度>15mmHg是诊断肝肺综合征的必备条件。

 

02

治疗原则



(1)原发病治疗,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是防止门体压力梯度进一步升高的必 要措施(如乙型丙型肝炎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

(2)并发症治疗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并发症防治。药物治疗是基础 ,降低门静脉压力,助于改善门静脉高动力循环状态,增加体循环血流。内镜治疗(包括曲张静脉套扎术、组织胶注射等)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不能缓解门静脉高压,复发率较高。外科分流术及断流术因创伤大、并发症多已未再受临床推崇。肝移植治疗效果明确,但高昂费用和开源稀缺限制了其广泛开展。TIPS介入治疗凭借其微创、高效、可重复等技术特点,已经应用于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40余年,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介入科门诊:周一 ——  周五  13:30—17:00


来源:神经内科/介入科  刘安德

编审:林想

二审:陈燕萍  张莎

三审:佟玉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