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ICU很倔强

2023-01-08 09:12宣传科

ICU(重症医学科)很倔强,29张病床自疫情政策调整以来从未有过空档;ICU的医生很倔强,每周工作时间在60小时以上;ICU的护士很倔强,自己的孩子突发急症在几百米外的儿科住院,硬是没过去看一眼;ICU就连医疗设备都很倔强,24小时“滴滴哒哒”响个不停,根本没有“坏”的时间。

进入病区,满床的病人全身插满各种管子,床旁的仪器发出的声音随时提醒着医护人员病人的突发情况。病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无意识的,还有几个躁动不安一直动个不停,即便是个别有意识的病人,也只能靠眼神或嘴巴发出的“嗯嗯啊啊”声与医护人员交流。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医生和护士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监测干预,这是ICU的常态。

当疫情政策调整后,医院迎来重症救治高峰,作为收治重症患者的ICU,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医务人员全“阳”的状况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满负荷状态下继续顽强坚持的。


ICU主任徐国平是科室的领头羊,虽年过半百但精气神上佳,讲话中气十足。在同他交流的短短10余分钟里,他已经接了6个电话,签了4份文件,现场安排了好几件事,随后马不停蹄外出开会。作为全市危重症救治专家组的组长,三头六臂都不足以形容徐国平的忙碌。

徐国平每天8点以前到科室,以最快速度在安排好科室内务以及统筹好当天的治疗方案后,还要立即对医院内、外科收治的新冠病人进行会诊和用药指导,随后与全市危重症治疗专家组成员一起针对市级其他医院、县级医院的危重症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面对每家医院突增的新冠病人,他带领科室的医生承担起全市各家医院抽派的可转为新冠危重症治疗团队医护人员线上培训工作,第一期培训近500人,目前已完成两期培训,第三期正在筹备中。

目前ICU在岗的医生,原本一轮班48小时,现在每个医生一轮班要上接近60小时,临时加班更是家常便饭。2022年12月中上旬,科室医护人员陆续感染,最初大家在自身症状稍微缓解后便马上返岗,尽管如此人手还是很快紧张,最后甚至没有一名医生提出休息,因为大家都清楚,如果自己坚持不住请假,其他生病的医生势必要承担双倍甚至更多的工作任务,每个医生都不忍心,只有自己咬牙坚持。

除此之外,ICU的医生担起了院内外科系统收治新冠病人的指导治疗工作,一会在ICU写医嘱,一会便“客串”到骨科、胸外科查房,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其他科室的外科医生们在治疗内科病人时才能给出更为专业和准确的诊疗。


护士长徐开霞作为科室大管家,在丰富的临床重症护理经验的帮助下,她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瘦小的她做事情雷厉风行,对科室整体护理质量非常严苛,但对同事她却隐藏着一颗最柔软的心。看着同事们发烧的、头痛的、咳嗽的全员上岗,她默默在科室为大家准备散列通、头痛粉、阿桔片,她知道所有同事都在用身体挑战极限,每个人都面临再次感染的可能。

众所周知,ICU是全院护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所以安排的护理人员相对年轻。这支年轻的队伍很多刚组建家庭,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家中老的小的都“阳”了,但他们却没有时间照顾,家里“老阳”管“小阳”,自己阳了管病人。

ICU的护理人员,一轮白班6-7人,一轮夜班5-6人,他们需要不间断地观察每位病人,时刻紧盯仪器、观察患者状态,一旦出现休克、低氧等状态就要立即进行救治。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为患者喂药,每隔2小时为病人翻身、清理二便、擦拭身体等等,工作量之大让人无法想象。每班12个小时,这12小时里,护理人员穿梭在各个病床,基本上连坐的时间都没有,一轮班下来在几百平方的病房中走上一、两万步是常态,接连运转的压力让人累到虚脱,只要趴在桌上马上就会沉沉睡去。


疫情管控措施放开以后,医院预判重症患者将不断增多,于是统筹安排增设ICU病区,由ICU援鄂护士周慧牵头负责,以负压病房为基础开展建设。2022年12月21日,新病区筹建工作正式启动。12月23日周慧感染新冠病毒,为了不影响筹建工作,她没敢休息,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常常饿了就啃个馒头充饥。12月24日,15张床位的新病区正式接收患者,而周慧也因为没有好好休息病情转化为病毒性肺炎。

由于形势发展太快,还没等周慧康复,源源不断的重症患者涌入医院,医院再次加大ICU建设力度,拟启用30张床位的ICU二病区。在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组织人事科设备科信息科总务科、基建办、药剂科宣传科等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主任徐国平、护士长徐开霞的带领下,周慧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筹建工作。


截止目前,ICU全体医护人员只有2名人员转阴,其他人员10多天了仍然还是阳性。为什么病程这么长?为什么一直不转阴,因为专家说了,“阳”了之后,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好好休息,补充营养。我们的医护人员,连喝水都要斟酌一下时间允不允许,吃饭更是一拖再拖。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科室,为全院乃至全市危重症患者撑起了“生命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