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医心 惟实励新”主题征文|在生命的深谷,做提灯引路的温暖哨兵

2025-10-14 10:18宣传科

建院九十周年主题征文

在这里,精湛的技术是根基,但唯有注入生命的温度,护理才真正完整。

——卢娅

人们常说,肿瘤科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工作十四年,我深刻体会于此,但更坚信,这里,也是离生命本真最近,希望顽强生长的地方。肿瘤护理,是护理学科的王冠之一,沉重而崇高。它要求我们不仅是技术娴熟的操作者——精准配置化疗药、娴熟进行PICC置管、敏锐洞察病情变化;更要求我们是情感的洞察者和生命的陪伴者。我们知道,患者交付给我们的,是沉甸甸的信任和对生命最深的渴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护理的精髓,远在技术之外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病房,我们的一天便围绕着“精准”与“安全”展开。从严谨的化疗给药、细致的PICC维护,到科学的疼痛评估与症状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治疗的成败。我们不断学习,孜孜不倦,只为用最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为患者的生命之路铺垫最坚实的基石。

当患者因副作用食不下咽时,我们变身为“营养师”,寻找他们能接受的食谱;当他们在深夜被疼痛或恐惧折磨时,我们化身为“心理师”,思考安眠之法;当他们想要放弃时,我们又是最坚定的“战友”,用一个个真实的康复故事,重燃他们的希望。

我记得张阿姨化疗后第一次长出乌黑的新发,她像孩子般雀跃;也记得李叔叔度过五年康复期后,眼中那闪闪的光亮。这些瞬间,足以照亮我们所有的疲惫与付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信任,是照进幽谷的阳光

故事一:从“抵触”到“信赖”的张叔叔

张叔叔确诊初期的沉默与怒火,像一堵墙。说不委屈是假的,但我看见的,更是他面对疾病时内心的惊涛骇浪。我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来到他床边,轻声却坚定地说:“张叔叔,我们一起想办法,难关总能过去。”转机发生在一次PICC导管堵塞后。我守在床边,反复为他进行溶栓处理,当导管终于恢复通畅的那一刻,他紧锁的眉头第一次舒展开,露出了久违的笑意。真正的信任,由此建立。后来,他因糖尿病需严格控制饮食,却总忍不住馋甜食。家属曾对我无奈笑言:“这个倔老头,就听您的话。”直到有一次,我撞见他又想“偷吃”,他竟像犯错的孩子般对我嘿嘿一笑:“小卢护士,我就吃一点点,行不?”那一刻,所有坚守的重量,都化为了值得。这份独一无二的信任,便是对我职业价值最珍贵的加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故事二:彼此治愈的梁阿姨

梁阿姨年近七旬,化疗带来的严重手足综合征,让她双足红肿疼痛,几乎无法行走。我常看见她蜷缩在床角,那双被恐惧与无助浸透的眼睛,深深刺痛了我。从那以后,我更多地来到她床边,握着她粗糙的手,一遍遍指导她如何护理皮肤、调整饮食。从蹒跚挪步到能独立行走,她的每一步好转,都让我无比欣慰。后来,她的PICC导管意外异位,引发胸闷,我立刻陪她检查、处理,直至症状缓解。于我,这些都是份内职责。直到那个护士节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走进病房,梁阿姨却突然叫住我,笑容慈祥:“卢护士,节日快乐!”我一怔,她眼里闪着光,解释道:“今天是护士节啊,你们的节日,我记得。”那一刻,暖流猝不及防地涌上心头。我守护着她的病痛,她却默默记挂着我的节日。我忽然彻悟,护理的真谛,远不止于治愈身体,更是这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中,一场彼此的心灵治愈。

图片

图片

在抗击病魔的战场上,我们与患者是真正的同盟。我们既关注白细胞计数,也在意他们的“心情指数”;既关切肿瘤大小的变化,更守护他们作为“人”的尊严与需求。在生与死的边缘,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的肿瘤科,我愿永远做一名温暖的哨兵。

这份信念,源于医院九十年“生命至上”的底蕴滋养。值此华诞,我心怀感恩。以爱心为灯,照亮恐惧;以专业为杖,支撑生命。能作为这光荣集体的一员,陪伴患者穿越幽暗,走向明天,是我无上的荣光。






END





供稿:肿瘤一科

编审:肖 也

二审:陈 红、杨蔚蓝

三审:胡晓兴

图片
图片